澳大利亞聯邦法院近日裁定,美國標準普爾公司數年前對荷蘭銀行金融衍生品——固定比例債務債券給出的AAA評級“具有誤導和欺騙性”,給澳大利亞投資者造成了重大損失,標普應為此承擔責任。這一司法裁決向評級機構敲響了法律警鐘,對于明確國際評級機構的法律責任、規范國際金融市場秩序具有里程碑意義。律師阿曼達·班頓在聯邦法院作出裁決后表示:“這對評級機構是一次重創。多年來,這些機構在發布評級標準時,從來不對投資者承擔任何責任。但現在,它們再也不能在免責聲明的幌子下逃避賠償責任了。”
標普案恐怕是司法機關對信用評級機構誤導投資者行為作出裁決的全球第一案,有可能引發各國對評級機構的一系列訴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澳大利亞分支機構的首席執行官約翰·沃克表示,此次判決為歐洲采取法律行動鋪平了道路,預計不久后,新西蘭投資者也將對標普和荷蘭銀行提起訴訟。據悉,荷蘭銀行僅在荷蘭銷售的、經標普評級的固定比例債務債券總額就大約高達20億歐元,因而,購買荷蘭銀行倫布蘭特證券的銀行和養老基金,有可能在歐洲對標普和荷蘭銀行發起訴訟行動。
目前,國際上共有70多家信用評級機構,其中標準普爾、惠譽和穆迪位居全球三大之列,基本上不受什么監管。不過,現在情況有所改變,由于三大評級機構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對結構性產品和銀行的評估過于樂觀,之后又在歐債危機期間對其主權債務及金融機構大范圍降級,引發了一些不滿。為了加強監管,歐盟在2010年9月成立了超國家性質的泛歐金融市場監管機構,并隨后將評級機構納入歐盟的監管體系中。目前,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已著手對上述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方式進行調查,以確定其流程是否足夠嚴謹和透明。泛歐金融市場監管機構主席史蒂芬·邁耶爾說,信用評級機構對“銀行的評級很重要,因為此類評級與主權評級和政府債券有互動關系”。
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占據了世界99%的評級市場,處于極端壟斷地位。它們的評級流程如果不夠嚴謹和透明,甚至出現絲毫的“虛假”和“失實”,都將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極大的風險。中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和俄羅斯、美國的兩家評級機構今年10月共同倡導成立“世界信用評級集團”,以打破標普、穆迪和惠譽在國際評級市場的壟斷格局,謀求在主權信用評級和跨國企業評級中準確揭示金融市場的風險,從而穩定國際金融市場。
作為金融信息的發布者,信用評級機構應該及時準確、公正客觀地揭示金融市場的風險,履行金融市場監督、風險預警和促進金融市場穩定的職責,引導市場按正確的評級結果,合理地分配資源,而不是利用其特殊的壟斷地位發布“虛假”、“失實”的評級標準去誤導投資者。標普的行為顯然與行業準則相去甚遠,難免遭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