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的青山綠野間,數座高大嶄新的鐵塔一字排開,支撐起一條條高壓輸電線,如銀蛇凌空,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是我們中國人建的!”中國特變電工集團駐吉項目部副經理王楊寶對本報記者說。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達特卡—克明”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是中吉兩國政府迄今最大的能源合作項目。據介紹,一期工程自去年8月開工以來,建成了250千米高壓輸電線和“達特卡”變電站,目前已進入掃尾階段。
在山路上顛簸3個多小時后,吉爾吉斯斯坦最大的變電站——“達特卡”500千伏變電站映入眼簾。置身站內,嗡嗡的電流聲清晰可聞;頭頂是密密麻麻的電網,向北連接吉中部的塔什庫梅爾、科普賽等多個水電站,向南則通往奧什、巴特肯等州區(qū)。
長期以來,沒有獨立的輸電網絡一直是困擾吉爾吉斯斯坦的難題。吉爾吉斯斯坦水力資源豐富,但分布極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部。根據蘇聯(lián)時期建成的中亞統(tǒng)一電力系統(tǒng),吉爾吉斯斯坦中部水電站發(fā)的電需通過環(huán)形電網先輸入烏茲別克斯坦,再由烏境內的大型變電站向北輸送給吉首都比什凱克等北部地區(qū),奧什等南部地區(qū)的用電也要先向南繞經烏茲別克斯坦。“達特卡—克明”工程建成后,將徹底改變這一困局。
畢業(yè)于奧什大學的塔扎古麗告訴記者,停電對于奧什市民來說是家常便飯,短則半天,長則數日。吉南部工農業(yè)相對發(fā)達,用電需求很大,加上吉主要的礦產資源都在南部,缺電嚴重制約了當地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塔扎古麗說,衷心感謝中國建設者們幫助自己的國家完善輸電網絡,相信頻繁斷電的日子很快會成為歷史。
工程建設過程中,張力機、牽引機等大型設備需要經過一些農戶的土地。為減少破壞,施工人員嚴格做到“兩個車輪來回一個轍”。即便這樣,約三成農民仍不愿配合,有的甚至故意阻撓施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利用各種渠道耐心宣傳講解,讓他們理解、認同工程。”王楊寶坦言,這一定程度上耽誤了工期,但再難也要妥善處理,絕不能因工程影響兩國人民的友誼。
為了趕工期,許多中方員工18個月都沒有回過家,最長的在項目上連續(xù)奮戰(zhàn)了兩年多,人數最多時有1200人堅守崗位。盛夏,員工頂著似火的驕陽澆筑混凝土,組塔放線;寒冬,山路積雪沒膝,除雪車上不去,員工們就靠人力把工機具、小塔材拉上山。為節(jié)省來回搬運的時間,大伙索性在零下10攝氏度的雪地里搭帳篷,一住就是20多天。
“兩周后,變壓站將開始向奧什等南部地區(qū)全面輸電,將使約200萬人受益。”項目經理張建民告訴記者。目前二期工程已開工,預計明年年底前竣工。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吉爾吉斯斯坦南北電網的全線貫通、電力互補,促進吉爾吉斯斯坦的電網安全、經濟建設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他說:“能讓當地百姓用上本國電,大家很有成就感。”
吉總統(tǒng)阿坦巴耶夫在項目開工儀式上曾把吉爾吉斯斯坦比作一只展翅的雄鷹——中部是軀干,以奧什為中心的南部和以比什凱克為中心的北部是兩翼。“達特卡—克明”這條貫通兩翼的電力大動脈,將助力吉爾吉斯斯坦這只雄鷹振翅高飛;而那一座座巍峨屹立的鐵塔,將是中吉友誼的見證。
(本報奧什5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