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世界正面臨氣候變化的挑戰。然而,這個挑戰的真正內涵卻不為很多人所知。氣候變化的深遠影響并不在科學或技術層面,而體現在經濟、社會以及治理體系與生態系統如何相互作用等方面。
現有的經濟、社會和治理體系并非為應對氣候變化之類的新問題而設計。通常來說,政府體系主要致力于處理三方面問題:經濟增長、提供安全以及社會福利。雖然不是每一個政府都成功完成了這三項任務,但從總體上說,政府至少都在嘗試實現這些目標。
氣候變化議題則不同。它是一個新命題,并引出了一個新概念:人類正進入一個嶄新且不穩定的時代。這一時期,人類是地球生態變化最主要的驅動者,即一些科學家所說的“人類紀”。對于人類活動,地球可能會以一種潛在的災難性方式做出反應。譬如,降雨形態改變、極端天氣頻發、海平面升高、各種新地域氣候的形成,都將給人類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人類文明逐步進入與過去一萬年截然不同的新時期。
人們習慣于以國家總收入的增長情況來定義發展。然而,這樣的增長并不能與人類福祉直接畫等號。一旦人們的基本需求被滿足,并且有了不錯的收入,更多的物質滿足無法讓人們獲得更多幸福感。新的經濟思考應當明確這一點:經濟活動并不只是物質財富的無限增長,而是為我們及我們的子孫后代服務的,它需要尊重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與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面對挑戰,如何才能設計出更有效的應對方式?其策略不應是單一的某項工程,而是各個層面均需有所行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很必要,但這只是策略的一部分。更何況,這方面的轉變并非要等到相關國際合約達成才能啟動。一些可再生能源技術能夠以分散的形式在各地加以應用,以適應當地自然環境。
每一個社區都開展行動、與生態系統保持一種建設性關系至關重要。有效的氣候治理需要各方有效表達意見,通過開放有效的溝通,將各種具體建議統一到同一目標。
發展新型經濟,使其朝著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向轉型,需要更多探索。世界范圍內,我們看到了許多創新與試驗,例如“轉型的城鎮”、清潔能源技術合作協議以及建立排放交易監督網等。
當前,我們雖然已經很難讓氣候變化的腳步徹底停下來,但仍可通過調整社會、經濟及治理系統來加以應對與控制。氣候變化就像一面鏡子,人類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好壞。重要的是,即便在壞的一面很強勢的時候,我們也有辦法讓它向好的一面發展。
(作者分別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悉尼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25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