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邦波朗村村民為防止海岸侵蝕而建起的竹堤壩。
本報記者 孫廣勇攝
這座竹橋通向大海,踩上去咯吱作響。透過縫隙往下看,小螃蟹和灘涂魚在濕軟的泥土地上歡快地爬來爬去。竹橋兩旁,是成片的紅樹林。樹枝上懸掛著寫有“海洋生命源于海岸樹林”等字樣的牌子,粗大繁密的樹根“咬”進水中,林中不時傳出清脆的鳥鳴聲。在竹橋上繼續前行,只見一大片竹子搭建的堤壩立在海中,圍出了一大片泥土地。這是本報記者日前在泰國夜功府邦格鎮邦波朗村看到的景象。
村長威素指著不遠處一方泥土地說:“現在,海岸線已經向外移到了更遠的地方!”據他介紹,過去20年里,邦波朗村一直飽受海岸侵蝕的困擾。村民們在海邊種植的小樹承受不了大風的搖晃和海浪的沖刷,很快就消失了。由于沒有樹林的保護,沿岸的土壤不斷流失,岸邊民宅受損,村里80戶人家中有11戶被迫遷移。
記者看到一些水泥樁插在海水中。這是被海浪卷走的幾座民居的基腳。在村子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瓦信對記者說:“一座好端端的房子,建成不到三四年就被沖壞了。海浪的力量太大了!
為了解決海岸線受到海水侵蝕的難題,威素帶領村民們到附近的龍仔厝府和北欖府取經。龍仔厝府考坎區在海里修建竹堤壩保護海岸線的做法,讓他們眼前一亮。2008年9月,邦波朗村的村民們開始在海中搭起成排的竹籬笆作“堤壩”。3個月后,村民們又在竹堤壩后面種上了紅樹林。“有了竹堤壩,海浪對海岸的沖刷有了一個緩沖區,還可以在竹堤壩后面形成足夠的沉積物,這樣紅樹苗的種植就不成問題了!蓖氐恼Z氣中充滿了自豪。
“為什么要選用竹子來修建堤壩?”記者問。威素笑著回答說:“用混凝土、沙袋修建的堤壩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用竹子建堤壩,對環境的影響最小。竹子比其它材料便宜很多。而且,村民們自己動手制作也不難。這是我們真正的鄉村智慧。”
威素告訴記者,修建1千米長的竹堤壩大約需要800萬泰銖(1元人民幣約合5泰銖)。以前,他號召村民集資買竹子,F在,村里得到泰國自然資源保護部、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每年能夠籌集500萬泰銖的資金。
用竹子作建堤壩的材料,不足之處是使用壽命只有三四年,村民們每隔幾年就要搭建新的竹籬笆。威素說:“高大的竹子有2米插在土里,3米露出在水面上,水里的那一段容易被海水沖壞,土里的這一段可以維持幾十年。我們每建起1千米的堤壩,就有4.5萬根竹子留在土里,它們可以把堤壩保護得很好!”
威素介紹說:“有了竹堤壩的保護,種植的紅樹林容易成活。只需5年,種下的樹木就長大了。我們再向前修建竹堤壩,樹林逐漸向海里延伸。就這樣,我們一點一點地獲得了更多土地!
“每年,村民們花4個月時間修建竹堤壩,其他時間用來維護紅樹林。”威素告訴本報記者。從2010年起,越來越多的參觀者和游客來到這個村里,幫村民們植樹,F在,紅樹林的面積已經增加到了300萊(1萊約合1600平方米)。2011年,邦波朗村的防止海岸侵蝕的做法開始在邦格鎮的另外4個村推廣。
本報記者乘坐小漁船來到海里,見到了村民阿桑和他的同伴大半個身子泡在水里,正用手托著一個鐵籠子緩慢地向前游。阿桑把鐵籠子高高舉起,掀開蓋子,里面竟有上百只鮮活的小螃蟹(見小圖,本報記者 暨佩娟攝)。阿桑高興地說:“建竹堤壩真是個聰明的主意,不僅保住了沙土,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魚、蟹和貝類動物到竹堤壩附近生活。現在,我們每次都能抓到更多的螃蟹!”海洋生物增多,可以為捕魚為生的村民帶來更多收入,周邊的自然環境也越來越好。
“現在,村里的居住環境大大改善,再也沒有人搬出去了,許多已經搬走的村民又搬了回來,”威素滿意地說,“更重要的是,村民們一起工作,形成了友愛互助的社區。我們可以告訴我們的孩子,共同工作有多重要!這是我們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泰國是東南亞典型的濱海國家,其海岸線長達3148千米,沿海地區約有1200萬人口。由于海水的侵蝕,泰國的海岸線正在縮減。比如,在安達曼海沿線,包括普吉、甲米等5個府的部分海岸線以每年超過5米的速度被侵蝕,6個府的部分海岸線以每年1到5米的速度被侵蝕。目前,在泰國灣的所有沿海府,從平地到紅樹林,從旅游景點、工業園區到居民區,都已經被海水侵蝕。泰國自然環境與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頌齋說:“有些人把海岸線受到侵蝕歸結于氣候變暖等自然原因。事實上,人類對沿岸植被和地貌的破壞,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目前泰國對受侵蝕海岸的保護和恢復工作剛剛起步,只有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生態平衡。”
。ū緢筇﹪构Ω8月1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