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我剛進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工作不久,便有幸參加了院里與法國智庫聯合舉辦的一次大型研討活動。其間,我與一位年長的法國學者聊起中法建交50周年,他微笑著回答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但還有另一個重要事情,就是不斷有像你們一樣的年輕人加入我們的對話。
聽完這些,我心中隨即生起一種敬意。這不僅是對中法之間深厚友誼的敬意,也是對像這位法國老學者一樣參與構建和經營這種友誼的經歷者的敬意。的確,兩國智庫間的交流,在推動中法關系中起到了難以替代的作用。作為研究機構,智庫為一國政府的內政外交提供了非常富有創造性的咨詢和建議。
20世紀70年代以后,法國開始大規模的智庫建設。與中國相似,這些智庫大多與政府或政黨聯系緊密,其相關研究成果將提供給法國政府甚至歐盟,以作為決策參考,更增加了智庫交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智庫因此在雙邊交流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法兩國的文化、學術交流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生長、開花、結果:語言、歷史、經濟、繪畫、醫藥、美容、烹飪、建筑、材料學、藏學、人類學……兩國還共同建立了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食品營養與安全、藥物化學等聯合實驗室,以及合拍電影、互邀專家訪學等。這時,智庫的非官方角色又讓它能站在民眾的視角,冷眼觀察政府出臺的方針政策,及時評估實施效果,反饋給政府機構,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循環為中法友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整體而言,中法兩國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面均具有很多相似性,故有“法國是歐洲的中國,中國是亞洲的法國”之說,但一如朋友之間難免磕磕碰碰,兩個國家之間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甚至誤解。國家間的分歧或許較難消除,但不論是中國文化中的“和而不同”,還是法國文化中的“多元一體”,都證明少數分歧并不會阻礙兩國關系的深入發展,最重要的是要真誠、及時地溝通,如是即可求得理解、避免誤解。兩國智庫“一軌半”的定位,則在政府外交之外,給雙方提供了一個聊聊心里話的平臺。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智庫在政府與民眾之間、在中法兩國交往之間,默默地扮演著橋梁和紐帶。目前,中國人民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奧朗德總統也提出了“法國夢”的構想,相信兩國智庫可在不斷促進相互借鑒、充實和交融中,為中法友誼再譜新章。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研究實習員)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27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