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寄滄海。
——題記
品一杯香茗,憶一段往事。細數光陰中法建交50周年,兩國攜手并肩、務實合作,中法人民心連著心。這50年的風風雨雨,時代在見證,歷史也在訴說:1957年,中法合拍的第一部電影《風箏》,文化首次交融 ;1966年,中法開辟首條航線,兩國往來頻繁;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團結合作務實;1975年,鄧小平同志訪問法國,交流互信增強…… 我們矛盾與合作同在,信任與支持并存,我們懷念曾經的記憶,更期待未來的創新。
兩個不同民族、不同風俗、不同地域的國家連在了一起,文化交匯融合,就像兩個性格迥異的人,因為互相的理解和寬容,而異彩紛呈。
性僻每窮詩景遠,身閑贏得鬢霜遲
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如雨后春筍,成長起來,哲學思想更是燦若繁星,極盛一時,不僅給當時那個時代帶來沖擊,對后世法國甚至世界思想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書籍是知識和文化的載體,書籍的傳播就意味著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把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傳播到法國,如《論語》、《孟子》等。當帶著中庸和謙遜氣質的中國傳統文化來到歐洲大陸,踏上法蘭西的領土時,它并沒有像入侵者一樣被驅逐出境,也沒有像原來的和尚一樣被嗤之以鼻,相反,它受到了歡迎和贊許。當時的歐洲封建專制正做困獸之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加速資產階級的成長,社會巨變的當下,啟蒙思想家就應運而生了。也許當時的思潮已經過時,也許中華的文化恰逢有愛,文化的包容性讓我們看到了有趣的一幕:伏爾泰在禮堂里供奉者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也許當時的氣氛太陰暗,“仁愛”之光里閃溫暖;也許當時的環境太復雜,“無為”之根里現簡單;也許當時的社會多變化,“中庸”之魂里透豁達,正是有了這樣的需要,思想開始碰撞,文化開始交融,法國思想有了新的定義,整裝待發,揚帆起航。
這是法國思想史上簡單的一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不起眼的一瞥,但就在那個時刻,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法國思想,就像北極星之于迷路的人,指引著前進,引航著方向,熠熠生輝。
借問酒香何處有,牧童遙指葡萄酒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民族,五千多年的泱泱歷史長河中,酒文化成為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一種文化,作為一種集物質與精神兩種文化于一身的特殊文化,酒,對與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民產生著深刻影響,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人生態度。
“酒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這是中國人的哲學,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尤其是白酒,更是豪放與灑脫的象征。當葡萄酒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大陸,夾著時尚與潮流,裹著品味與生活,出現在粗獷的漢子面前時,又有怎樣的一幕發生呢?倒葡萄酒于高腳杯中,輕輕搖晃,讓酒的香氣充分舒展開,和迎面走來的人閑聊幾句,偶爾碰杯小酌幾口,繼續交談,這是中國大型宴會和家庭派對經典的一幕,也許你認為這是上流社會的消遣,那么看看下面:閑暇時分,一個人獨處時,斟上些葡萄酒,細細品嘗,勞頓與疲憊在細酌中慢慢消失,呼朋喚友的聚會有了新的定義;戀人晚餐,布置好一桌的菜肴,點上紅蠟燭,倒上紅酒,在溫馨浪漫的氣氛中敘說甜蜜,這是愛情與葡萄酒的邂逅······也許你沒有過這樣的記憶,沒關系,讓它成為你的動力,不是為了品酒,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管怎樣,憧憬與夢想把你與它連在了一起。
酌一杯葡萄酒,讓思想神游到葡萄酒的故鄉,再返回這里,這個酒香四溢的華都,再去品味······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
把歷史定格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瓷器和絲綢工藝已相當發達,絲綢之路更是把它們遠銷海內外,“絲綢大國”和“瓷器之都”的美稱自然非吾國所有。
法國只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終點,當瓷器和絲綢第一次運抵法國的時候,出現在人們眼前的,不再是貨物,而是一件件工藝品。凝結著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瓷器被人拿在手里端詳時,人們就已經被它精美的花紋、優美的造型所折服。絲綢亦是如此,一針一線連著汗水和心血,穿在身上,說不出的舒適與柔滑。在中國瓷器和絲綢的影響和啟發下,法國陶瓷工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絲綢工藝更是百花齊放,已經形成了本國特色的工藝行業。 在法國瓷器上,永遠流露著中國瓷器的影子;在法國時裝上,總能隱約看到中國絲綢的魅力。
這些不朽的瓷器、精美的絲綢雖然已成為歷史,但留下來的卻是沉淀的精華,這是中華文化在異國的傳承,也是法國文化的發展與延續,它們交輝掩映,相得益彰。
酌一杯小酒,望一段前程。“路漫漫其修遠兮”,中法兩國攜手并肩,共同向前,雖道路坎坷崎嶇,困難重重,但中法兩國人民的夢想仍會僅僅相連,“吾將上下而求索”,一起開創發展新局面,共贏互利大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