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制度話語權
開放,就是要真正意義上站在世界地圖面前規劃自己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首先需要擯棄傳統開放模式,即“毗鄰式開放”(跟誰挨著就跟誰合作)。傳統開放模式導致的結果是,相關省份往往同鄰近國家在產業結構上高度類同,如主要以采掘業、資源加工業為主,大多依賴煤油氣、有色金屬、農產品等原材料,產業層次屬于中低端,城市對外貿的依存度較低,開放型經濟占比較小。
開放,要避免“碎片化”“斷裂化”發展趨向。行政區劃式的發展模式往往會導致大家各自規劃,很多內容低水平重復、缺乏特色,諸多資源無法有效整合與轉化。因此,要擺脫中國經濟“內向型”發展的慣性,即擺脫排他主義的地方化以及保守主義的本地化。首先,要防止國內、國際出現斷裂。“一帶一路”建設要充分考慮到國際合作對象在資源稟賦、產業技術、貿易能力、人文結構上的互補性,避免國內與國際之間出現聯而不通、通而不暢的問題。其次,在國內,要防止西部同中部以及東部地區出現斷裂。要發揮聯動效應,切實把西部大開發同中部崛起以及東部率先實現現代化結合起來。從某種程度上說,西部省份以絲綢之路為定位的國際化大開發有利于形成對中部、東部地區深入改革的“倒逼格局”。對城市而言,對接“一帶一路”不是要凸顯自身的獨特性或重要性(每一個城市都是獨特和重要的),不是為了向中央要特殊政策、資金支持或優惠項目,而是要激發自身活力,充分打通痛點,將之前“碎片化”“斷裂化”改革開放的末梢變成新時期“精致化”“精準化”對外開放的前沿。
開放,要擺脫對歷史和地理的過度依賴。歷史的輝煌不必然帶來今天的成就,同時經濟對地理的依賴性在顯著減弱,而文化對地理的依賴性則始終很強。在很多人心目中,韓國一定與鄰近的東北三省合作很多,但現實情況是,韓國與廣東、江蘇、浙江等東南沿海省份的經濟合作更加緊密。韓國為什么要舍近求遠,原因很簡單,與后者合作更加順暢、便利,這些省份不僅有韓國所需要的硬件,也有韓國所需要的軟件,如服務意識、商業意識、品牌意識等,特別是具有強大的國際化人才紅利和思路優勢。有思路才有絲路,思路可能比政策、資金和項目更加稀缺。
開放,不僅要請進來,更要走出去。筆者前不久赴柬埔寨調研“一帶一路”,發現云南省早已在絲路沿線演繹精彩人文故事。云南文投在東南亞進行充分調研后,決定在柬埔寨演繹《吳哥的微笑》,吳哥窟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約200萬人,符合國際旅游演藝產品落地的基本條件。《吳哥的微笑》已成為中國在絲路沿線的文化名片,被柬埔寨政府授予“柬埔寨國家旅游服務貢獻獎”,從2011年至2016年,連續六年被國家文化部、商務部等六部委評為“全國文化出口重點項目”,被文化部評選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典型案例”。此類項目不僅屬于輕資產項目,同時屬于典型的文化經濟學項目,即實現了經濟與文化的“雙收益”,潛移默化地發揮著潤滑劑和黏合劑的作用。
開放,要打造精品,要從功能定位走向人文定位。國內有一家酒店,致力于通過“利他到極致”打造精品。講一個細節,在該酒店房間的電話旁邊有一個提示,“撥打到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的國際長途前三分鐘免費”,下面有一個中英文雙語注釋:在中國文化中,中國人內心深處有一種堅定和信仰,即“父母在,不遠行,游必有方”。在酒店里配有電話、可以打長途,這是功能定位,但這個溫馨的提示能夠激發一種與人分享的沖動,讓外國人記住了“游必有方”“報平安”等中國文化最精髓的要素,這便是人文定位。
總之,“一帶一路”的關鍵引擎是開放,開放要真正打通“己學”和“彼學”,將物理反應與化學反應聯通起來,將重資產項目與輕資產項目聯通起來,將硬實力與軟實力聯通起來,將利他與利己聯通起來,將安全、經貿與人文聯通起來。唯有如此,開放才能真正促使中國打造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制度性話語權,不僅贏得市場,同時贏得尊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