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日常”,照見外交為民的“不同尋常”(手記)
對領事工作者的貼身采訪,讓我們體會到了“領事視角”,另一起突發事件,則讓我們親歷了一次“公民體驗”。
同事家的兩位老人,隨旅行社免簽團第一次來俄羅斯旅游。不幸的是,尚在排隊過海關時,老先生突發心梗,急送入院手術搶救。老伴心急如焚,語言不通,人地生疏,茫然無措。歸期至,團簽簽證失效,想要一直守護醫院的老伴,身處“黑戶”險境。老人內心的焦慮恐慌,讓我們感同身受。
無助中,大家不約而同想到領事熱線。撥通電話,聽筒那頭傳來親切的一句“您好,發生什么事,我能幫到您嗎?”那一刻,慌亂的情緒頓時平撫。這是一種“家人與你同在”的溫暖感。誠然,領事們并非“無所不能”,他們也未必能讓所有困難都“迎刃而解”,但普通人的心理已經變化,不再覺得無助。
采訪中,駐俄使館總領事蔣薇多次說,比起那些在條件更艱苦、局勢更混亂國家使館工作的同事,他們所處的工作環境要好,面對的危險困難要少,沒多少值得說。這話,我既認同也反對。確實,置身戰亂地區和發展中國家,領事故事可能更具張力。海地地震、利比亞動亂、也門戰亂,中國成功地大規模撤僑,電影《紅海行動》《戰狼Ⅱ》多少情節就直接取材這些真實案例。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多米尼克的颶風災害、尼泊爾的巨大洪災、印尼巴厘島的火山噴發,由此發生的幫助受困當地的中國公民撤離或回國,哪一樁不驚心動魄?
這當然最能展示祖國的強大和領事工作的特殊性。不過,那些貫穿一年365天的“領事日常”,并非“不值得說”,相反,它們從另一個角度,同樣照見了中國“外交為民”的理念與實踐。甚至可以說,因其“日常”,方更持久;因其“普通”,更具常態。駐俄使館領事工作的這些場景,正是中國200多個駐外使領館、600多位領事干部的一個縮影,是其豐富內容中的一個側影。
中國外交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內地居民出境達到了1.3億人次,首站赴外國預計突破6000萬人次,我國在境外設立的企業超過3萬家,在海外勞務人員約100萬,留學生約137萬。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互動前所未有,領事需要保護和協助的群體規模及服務內容,同樣前所未有。這既對領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我們每一位赴海外的公民,聽從使領館的“風險提示”,更自覺地承擔自身應負的責任。
身后有強大的祖國,身邊有溫暖的領事。對走出國門的同胞來說,這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自豪。反過來看,需要我們好好珍惜,珍惜領事工作者們的辛苦付出,珍惜祖國帶給我們的安全感和自豪感!(吳 焰)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20日 2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