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故事一直講下去 ——不戴有色眼鏡的英國導演伍德
疫情期間,一部講述中國詩人杜甫的紀錄片突然火了起來,而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英國人邁克爾·伍德。如何在短短一個小時里濃縮“詩圣”的一生?又如何讓外國觀眾理解其中的東方文化和精神力量?這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伍德做到了。
伍德在讀大學期間愛上了中國文化,1984年他第一次踏上這個神秘又迷人的東方國度,便立志要把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傳播出去。伍德的中國紀錄片在海外掀起一陣陣“中國熱”,更可貴的是,他拍攝的《中國故事》、《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等紀錄片,不僅真正感動了大量西方人,也得到了許多中國觀眾的認可和稱贊。
“講述中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片子很多,但很多西方人還想知道更多歷史的、內(nèi)在的東西。我拍攝的紀錄片,要能直抵觀眾的心靈,”伍德說。
邁克爾·伍德在中國
2007年,在《印度的故事》播出并廣受好評后,伍德決定一鼓作氣,拍一部講述中國歷史的紀錄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讓中國開始走向世界,世界真正開始注視中國,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也開始扭曲中國。伍德覺得《中國故事》是時候開機了。伍德的團隊為此去過中國12次,足跡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歷時三年《中國故事》才拍攝完畢。為了盡可能做到真實客觀,伍德在拍攝紀錄片時接觸了很多善良熱情的中國民眾。他回憶道,在安徽歙縣,他最喜歡的地方是一個名叫“九月徽州”的小旅館。店主特別熱情,還領(lǐng)著他們看周圍的風光,看清澈的小河。如果再拍中國的故事,他還要去拜訪這些幫助他攝影、錄音的中國人。用心拍出來的片子就是動人的,《中國故事》播出后,伍德“火”了。在BBC黃金時段播出的節(jié)目中,《中國故事》收視率是其他片子的兩倍。他走在大街上、火車上都有人認出他,叫住他說:“我很喜歡《中國故事》。”
受到鼓舞后,伍德又著手拍攝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他對這部片子同樣傾注了心血:短短一個夏天,他扛著攝像機走遍了英國、美國、中國廣東、吉林、北京、上海等近10個省、市。勞累自不待言,從小崗村到杭州的路上,伍德竟疲憊地坐在高鐵車廂的地面上睡著了。與《中國故事》一脈相承,伍德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中采訪了近50名親歷者,講述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例如,伍德就曾來到中國“復興號”制作車間,直接采訪那里的工程師。“難以置信,2.5萬公里的高鐵網(wǎng)絡!高鐵還在繼續(xù)建設,對于未來,中國有怎樣的設想?”中國工程師回答他:“到2025年,全國的高鐵線將達到3.8萬公里。我們時刻準備著,走到國外去!”這段簡短的對話,在抖音上收獲了30.1萬個點贊,1.1萬條網(wǎng)友留言。
拍攝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如今,中國已是經(jīng)濟大國,但40年前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中國是如何做到的?”伍德曾面對著鏡頭這樣發(fā)問。拍攝結(jié)束后,他被說服了。他終于理解了參與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人們,不單為自己,更為家庭和孩子,為下一代的幸福生活。“什么是民心所向?這就是民心所向。”伍德情不自禁地對著鏡頭慨嘆道。
不少西方人了解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大國地位的崛起,卻并不了解中國近代以來遭受的坎坷,更不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而伍德的紀錄片正好填補了這一片空白。他2020年的新作《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開始探究中國文化更深層的精神內(nèi)核。在這部紀錄片里,他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對于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在伍德看來,偉大的詩歌有超越文化和語言的力量,它探討的是永恒的人性。而杜甫的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傳達了全人類共有的經(jīng)歷和精神。這當中包括愛、友誼、家庭、孩子、歡樂、失落等,還包括在這場疫情面前應該有的團結(jié)和同理心。這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映的紀錄片也給飽受疫情焦慮的全球觀眾傳遞了慰藉。他們說,這個中國古代的詩人的故事講的是我們共同的人性。這也是伍德所愿:“目前世界上隔閡很多,我的目標是,如果通過我的紀錄片,能夠讓我的觀眾們,相互之間產(chǎn)生更多理解,更多的同理心,那就太好了。”
世界紀錄片大師尤里斯·伊文思曾說,創(chuàng)作者應該誠實地呈現(xiàn)人,誠實地呈現(xiàn)自己的感動。伍德的紀錄片飽含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情,并成功將這份感情傳遞給了文化各異經(jīng)歷不同的觀眾。也許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啟示:國家文化的認可,不一定需要宏大敘事;觸動人的真情不一定需要山崩地裂的情節(jié)。美好的人性,才是這個世界都能接受的東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