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有實效(大道不孤)
埃塞俄比亞恩托托空間天文臺地面站。 |
2021年9月,在柬埔寨理工大學,中方人員向柬方技術人員講解顆粒物分析儀采樣部分的基本結構和原理,并對其進行使用操作及日常維護的培訓。 |
2019年11月,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中方人員進行家用太陽能設備安裝演示。 |
老撾萬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 |
中國通過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起,共同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2011年以來,中國累計安排資金約12億元人民幣,與36個發展中國家簽署41份氣候變化合作文件,采取了多種多樣的合作方式,如共建低碳示范區,援助氣象衛星、光伏發電系統和照明設備、新能源汽車、環境監測設備、清潔爐灶等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物資,開展能力建設培訓等,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巴基斯坦總理中巴經濟走廊事務特別助理哈立德·曼蘇爾——
“為當地民眾帶來真正的福祉”
本報記者 程是頡
眼前是湛藍無垠的阿拉伯海,身后是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巴基斯坦南部沿海的瓜達爾港,由于缺水缺電,良好的區位優勢長期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當地人世代以漁業為生,努力滿足溫飽。
近年來,隨著瓜達爾港被確立為中巴經濟走廊重點項目,港區、瓜達爾自由區和周邊設施建設不斷取得進展。2021年7月5日,瓜達爾港的多個項目集中舉行開工儀式。除了基礎設施和工廠項目外,中巴雙方還簽署了兩份援助文件——中國生態環境部向巴方捐贈家用太陽能設備諒解備忘錄,以及中國政府在瓜達爾港援建海水淡化廠執行協議。“清澈的淡水和清潔的電能都是民生所需,中國的援助為當地民眾帶來真正的福祉。”巴基斯坦總理中巴經濟走廊事務特別助理哈立德·曼蘇爾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方第二次向巴方援助家用太陽能設備。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框架下,2019年11月,中方援助的4000套太陽能光伏系統和LED燈抵達瓜達爾港,切實解決了當地許多家庭的用電和照明問題,得到民眾高度認可。“太陽能設備為尚未接入巴基斯坦國家電網的村落帶來電力,居民家里夜間有燈光、夏天有風扇,生活質量大大提升。”曼蘇爾說。
曼蘇爾表示,近年來,中國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領域的成就都令人贊嘆,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同時,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荒漠治理成果顯著。這不僅使中國山更青水更綠,也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實踐向世界證明,發展經濟民生與保護生態環境并非不可兼得。”曼蘇爾說,通過學習借鑒中國的發展思路,巴基斯坦等廣大發展中國家也有機會在提升民眾生活質量的同時,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
中巴經濟走廊還架起了綠色發展理念交流互鑒之橋。據曼蘇爾介紹,巴基斯坦長期面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季風氣候導致各類水旱災害頻發。在中巴經濟走廊新一階段的建設中,河流流域的梯級開發、農業設施的建設利用、清潔能源設備的普及,不僅將幫助巴基斯坦有效緩解水旱災害,還能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卡洛特水電站建設現場,航拍照片綠意盎然,項目施工遵循國際領先的生態環保標準;在卡拉奇至拉合爾高速公路第三標段,道路兩旁的綠化工程賞心悅目……在當地人眼中,中國工程師們不僅創造了更多工作機會、建起了新的學校和醫療援助中心,還讓自己的家園“綠意”更濃。“中國企業帶來了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高標準和新理念,為巴基斯坦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樹立了標桿。”曼蘇爾說。
曼蘇爾相信,隨著雙方高質量共建中巴經濟走廊,可持續發展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巴基斯坦將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我們付出的努力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全人類的美好未來”。
柬埔寨環境部環境知識和信息總司司長喬·帕里斯——
“綠色光源照亮了西港”
本報記者 趙益普
去年8月的一天,柬埔寨西哈努克市(又稱“西港”)靜謐的夜晚一下子“亮”了起來。在市區公園、學校、寺廟及周邊鄉村街道,200套光伏發電系統和2800個太陽能路燈將白天積蓄的能量化作溫煦的燈光,為民眾夜晚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便利。
這些綠色光源設備來自中國,用于建設柬埔寨低碳示范區項目。2015年,中國宣布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十百千”項目。柬埔寨低碳示范區是其中第一個實施落地的低碳示范區項目,目標是在整個西港范圍內進行低碳化建設改造。
柬埔寨環境部環境知識和信息總司司長喬·帕里斯作為柬方代表全程參與了示范區建設。他對中方提供的援助贊不絕口,“中國援助的綠色光源照亮了西港,幫助柬埔寨邁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一步。”據帕里斯介紹,示范區建設首批物資于2020年12月抵柬,2021年8月全部投入使用,除了太陽能發電設備,還有10套環境監測設備和200輛電動摩托車。根據中柬雙方2019年11月簽署的諒解備忘錄,中方通過向柬方援助相關設備和物資、提供能力建設培訓、與柬方共同編制低碳示范區建設方案的方式,幫助柬埔寨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援助物資抵達西港后,當地政府迅速展開清關、卸貨工作,投入使用前,中國技術專家還為柬埔寨環境部的工作人員提供了關于設備安裝、使用和維護方面的培訓。“現在西港的晚上幾乎到處燈火通明,民眾外出活動更加方便了,市區的治安也更好了。”帕里斯告訴記者,柬埔寨仍是一個缺電的國家,在用電高峰期,首都金邊也常停電。西港現在許多室外照明系統使用綠色能源后,不僅供電穩定,而且低碳環保,西港民眾真切感受到了低碳示范區建設帶來的好處。
“在中國的幫助下,柬埔寨提高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帕里斯表示,柬埔寨將以低碳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在發展綠色經濟、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尋求更大突破。“通過共建低碳示范區,西港乃至柬埔寨全國都將積累綠色發展的經驗。無論是基于柬中友好傳統,還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柬中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都將在未來不斷深化。”
柬埔寨首相洪森日前表示,柬埔寨致力于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超6400萬噸。帕里斯說,采用綠色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柬埔寨低碳示范區的建設需要更多綠色能源系統。“我們希望在綠色能源開發、固體廢棄物管理、污水處理等領域同中方繼續合作,將低碳示范區建設得更加完備、更具可持續性。”帕里斯認為,中國城市注重生態環保,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探索出的“綠色經驗”值得柬埔寨學習。
帕里斯表示,中國通過實施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供了支持。“柬埔寨低碳示范區的建設不僅為柬中開啟了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合作的新篇章,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探索低碳發展路徑提供了積極的示范,樹立了良好榜樣。”
老撾自然資源與環境部計劃與財務司副司長蘇納德·蘇加倫——
“兩國合作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本報記者 孫廣勇
在2021年11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期間,中國和老撾代表團簽署了一份接收證書,標志著中國向老撾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捐贈的首批物資成功交付。這批從揚州運抵萬象的物資包括5套環境監測設備和2000套太陽能LED路燈。2020年7月,中老簽署關于合作建設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的合作文件,確定中方向老方援助相關低碳節能物資,并共同編制低碳示范區規劃方案。
老撾自然資源與環境部計劃與財務司副司長蘇納德·蘇加倫從項目之初就參與其中。他表示,老中合作建設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是落實《中國共產黨和老撾人民革命黨關于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建設工作以低碳發展規劃為指導,以低碳交通帶動低碳生活方式的轉變,以低碳照明提升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技術交流和宣傳活動增強老撾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低碳發展意識,從軟硬件兩方面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感謝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所作的努力和貢獻”。
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依托賽色塔綜合開發區而建,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開展的低碳示范區合作項目之一。賽色塔綜合開發區占地面積11.5平方公里,是中老兩國政府間重點合作項目,也是老撾的國家級經濟特區,承載了工業園區和萬象新城的功能,吸引了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入駐。目前,開發區正在全面推進項目二、三期基礎設施和萬象新城建設,加快推進景觀、園林、綠化、湖體等工程,全力打造一座“綠色、生態、寧靜、現代”的萬象新城。
不久前,中方為示范區提供的第二批援助物資又從長沙運往老撾,包括28輛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其中,12輛純電巴士、8輛純電卡車成為當地首批純電動商用車,8輛純電動乘用車也將帶來超低能耗體驗。“這批車輛的投放將幫助示范區實現低碳交通,運營后預計每年將助力當地減少1243噸碳排放,相當于植樹超10萬棵。”蘇加倫指出,“太陽能開發、新能源車輛、空氣污染控制等對老撾來說都屬于新技術新設備,通過‘引進來’能讓老撾人民受益,將為老撾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大力支持。”
記者看到,開發區兩旁是一望無垠的稻田,與區內現代化的廠房和設施相得益彰。開發區工人和附近村民對記者表示,低碳示范區在老撾是全新概念,開發區的工廠重視環保,沒有給附近的農田和牲畜造成任何負面影響,還給當地帶來了更多收入,大家都很支持。“我多次赴中國參觀訪問,親眼看到中國人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希望我們能學習借鑒中國經驗,結合本地實際,以新發展理念推動老撾發展。”蘇加倫說道。
2021年是中老建交60周年,兩國政府和民間開展了全方位的合作。蘇加倫認為,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項目體現了老中兩國長期的相互支持,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合作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賽色塔低碳示范區將成為兩國合作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隨著以中老鐵路為骨干、萬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和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為兩翼的中老經濟走廊建設持續推進,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將迎來更廣闊的前景。”
埃塞空間科學和技術研究所衛星項目負責人伊爾卡爾·查尼——
“中國幫助我們實現了太空夢”
本報記者 鄒 松
在東非的阿比西尼亞高原,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以北約20公里,坐落著灰白色的恩托托空間天文臺地面站。高大的衛星接收天線向天而立,數據分析與處理機房坐落在旁,身著制服的技術人員在監控室里實時記錄著埃塞首顆人造衛星ETRSS—1發回的信息。
作為埃塞空間科學和技術研究所衛星項目負責人,伊爾卡爾·查尼現在已不需要每天都去地面站,他的工作團隊在中國航天工程師的培訓下已獨立承擔起了衛星監測任務。“幾年前,這都還只是埃塞俄比亞人的夢想。中國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航天局等機構,通過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項目,幫助埃塞相繼發射了兩顆人造衛星,興建了地面站,并系統培訓了技術人員。中國幫助我們實現了太空夢。”查尼說。
如今的恩托托山,因為擁有這座神秘而令人振奮的衛星地面站,成了埃塞俄比亞人的網紅打卡地,當地政府積極向民眾普及這座“天眼”的功用。查尼介紹,中國援助的遙感衛星對整個東非地區的生態環境觀測起到重要作用,讓埃塞俄比亞人第一次通過自己的衛星圖片看到亞的斯亞貝巴的城市布局、祖客拉休眠火山周邊的植被、庫卡湖區的水體變化……更重要的是,埃塞是傳統農業國家,衛星能夠及時捕捉地面環境變化,比如尼羅河流域的火點及火情分布、農牧場旱雨季的地面濕度變化等,監測數據在處理后對指導農業活動意義重大。
回憶起當時首顆衛星上天、地面站初建時的場景,查尼依舊興奮。“我們所有在場的技術人員歡呼雀躍,高喊:‘這是我們的地面站,這是我們的寶貝!’大家擠在一塊兒和天線合影,慶功時宰了兩頭羊感謝中方人員。”
斯卡蒂是衛星地面站的數據傳輸工程師,負責每天對衛星傳回的數據進行接收、解調和記錄。“我們當時在中國接受了半個月的培訓,回到地面站后中國工程師又手把手教我們,但真到獨立操作時仍有不少問題需要請教。”斯卡蒂說,自己的工作是整個地面接收系統中的重要一環,直接關系到后期衛星數據的分析和應用,必須學到真本事。
令查尼更感振奮的是,中國與埃塞俄比亞的航天合作仍在穩步推進。“目前ETRSS—1衛星的分辨率是13.7米,更多用于大范圍生態環境監測。隨著我們第二顆衛星的發射以及更大接收天線的設立,埃塞俄比亞將逐步實現分辨率達1米的高精度衛星數據處理。”查尼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埃塞俄比亞和中國的航天合作是全方位的,在中方幫助下,埃塞不僅已擁有兩顆遙感衛星,還擁有了一批相關技術人才,目前埃塞已計劃自主生產衛星并實現衛星應用商業化,覆蓋整個東非地區。
埃塞俄比亞駐華大使特碩姆·托加表示,通過衛星項目,埃塞獲得了大量應對氣候變化的可靠分析依據。“埃塞國內大批青年開始了解、關注、學習航天技術,并在中方幫助下獲得來華和在站培訓機會,現在已成為衛星運控、氣候變化分析的骨干。這是對兩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進一步詮釋和發展,雙方合作還將不斷深入。”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07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