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美國私營監獄吸金成為“搖錢樹”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近日發表社論,敦促拜登政府履行承諾,盡快提高滯留在私營移民拘留中心中移民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服務保障,稱這是“在一個文明社會最低限度的期望”。在自詡“民主燈塔”的美國,私營監獄大肆侵犯人權、強迫勞動,成“一本萬利”的“搖錢樹”,這一“奇觀”正是美國人權狀況的縮影。
監獄變“地獄” 血汗工廠丑聞迭出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政府大力打擊毒品買賣與非法移民,罪犯人數連創新高,公立監獄不堪重負。為分擔公立監獄的壓力,私營監獄開始在美國興起。
時至今日,美國只占全世界人口的5%,卻關押著全球四分之一的罪犯;美國“監獄政策”網站2020年3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美在押人員總數近230萬。據2月16日路透社報道,目前美國有約21000名移民滯留在聯邦拘留所,比拜登政府上臺前還多數千人。在此背景下,美國私營監獄迅速擴張。
私營監獄的利潤來自政府定向補貼、強迫勞動和低廉的經營成本。監獄與美國聯邦政府簽訂合同,按犯人數量獲得政府補貼;通過強迫獄中的大量犯人勞動,私營監獄借廉價勞動成本獲利。2020年,在私營監獄工廠里生產的口罩、洗手液等商品的價值高達百萬美元,而犯人從事勞務工作能獲得的報酬卻遠低于美國最低法定時薪。
為壓縮經營成本,私營監獄的工作環境極其惡劣,囚犯越獄、死亡以及腐敗等各類丑聞頻發。新冠疫情暴發后,由于醫療條件差,私營監獄新冠病例激增。2020年《洛杉磯時報》報道,美國女子監獄里的囚犯被迫加班生產口罩,但她們自己卻得不到口罩防護,最終感染了新冠病毒。美聯社2021年11月發布的調查顯示,自2019年以來,已有超過100名美國聯邦監獄的工作人員被控犯罪。
美聯社2021年11月發布關于美國監獄工作人員犯罪的調查。圖片來源:美聯社網站截圖
金錢換正義 “黑金政治”造就畸形亂象
“有利可圖”造成私營監獄畸形亂象,而資本觸手能夠在美國監獄系統中大行其道,離不開根深蒂固的政商勾結網絡。
私營監獄耗巨資進行政府游說活動,通過付出政治獻金、支持特定候選人參加選舉等方式,換取美國政客的支持。僅2010-2015年,美國私營監獄運營企業巨頭——美國懲教公司(CoreCivic)和GEO懲教集團(The GEO Group)就在資助、游說政府活動上花費1460萬美元。
獲得資助的政客們則大開方便之門,使私營監獄運營商得以在全國范圍內影響刑事政策及相關立法。美國政府出臺的監獄私有化、刑事案件定罪過程縮短等政策,為私營監獄增加監禁人數、延長囚犯刑期創造條件。私營監獄還助長了司法腐敗風氣:在利益輸送下,部分法官徇私枉法,故意把本不必服刑的被告送入私營監獄,助其“創收”。
有政令法規為私營監獄站臺,經營者們賺得盆滿缽滿。僅十年時間,美國懲教公司便成為紐交所上市公司。現任總統拜登參選時曾承諾關閉相關私營移民拘留中心,上任首周,拜登便簽署行政命令禁止更新美國司法部與私營監獄的合同。
《拜登在司法領域的競選承諾》(The Biden Plan For Strengthening America’s Commitment to Justice)節選:聯邦政府將終止利用私營監獄;政府不再通過私營設施拘留包括未注冊移民在內的民眾。圖片來源:拜登官方網站
然而,一些私營監獄的財路實際上并未被阻擋。以莫香農谷懲教中心(Moshannon Valley Correctional Center)為例,該中心曾因上述行政命令于2021年3月關閉。但在與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重簽合同后,該中心同年11月便以合法身份重新開張。據路透社2月16日報道,GEO懲教集團下屬的私營監獄子公司將與美國國土安全部合作,運營一項針對美墨邊境移民的新試點項目。
2021年10月,《華爾街日報》指出,拜登政府出臺的行政命令并未阻礙美國私營監獄盈利。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官網截圖
罪犯成奴隸 冰山一角暴露美國人權狀況
早在1865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憲法第13修正案便規定廢除奴隸制和強迫勞役,除非是作為犯罪的懲罰。借此,奴隸制在私營監獄中堂而皇之地合法“重生”,變身私營公司強迫犯人勞動的“現代奴隸制”。
美國資深臥底記者肖恩鮑爾在《美國監獄》一書中指出,南北戰爭后一度實行的囚犯租賃制度造成私人公司虐囚事件頻發,地方政府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私營監獄僅是冰山一角,美國在對待勞工問題上素來劣跡斑斑,強迫勞動、債務奴役、販運人口等現象層出不窮。美國發布的人口販運問題報告承認,美國是人口販運的來源國、目的國、中轉國。2021年6月國際勞工大會上,美國勞工問題廣受批評,但美國至今依然刻意逃避勞工保護責任,拒絕簽署國際勞工核心公約。
私營監獄所暴露的種種問題是美國人權狀況的縮影。看似金光閃閃的“民主燈塔”,實則是由一個個血汗工廠搭建而成的“現代奴隸制”的地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