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共克發展難題
——來自歐盟和一些國家的報道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環境保護、疾病防控等全球性挑戰日益突出,凸顯了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重大意義。許多國家和地區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推動開放合作和交流,努力共克人類發展難題。
歐盟——
大力資助青年科研人才
本報記者 任 彥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的吉爾特·利琴斯博士是一個科研團隊的帶頭人,正在開展“腫瘤學人工智能”研究,即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更早、更準確地預測癌癥。日前,他向團隊宣布了一個好消息:他們獲得了“地平線歐洲”計劃近150萬歐元的項目啟動經費,資助時長為60個月。
癌癥治療研究是歐盟當前優先資助的基礎研究領域之一。據利琴斯介紹,病理學診斷仍是目前癌癥診斷的基石,即醫學人員通過顯微鏡分析細胞和組織以發現病變。一次活檢會產生大量信息,但人工診斷方法只能“讀懂”其中一小部分信息。利琴斯團隊在癌癥診斷中引入人工智能,利用自動化和可解釋性算法分析相關數據和信息,為有效預防和及時治療癌癥提供更多信息參考。該科研成果將公開發表,以期在腫瘤學、計算病理學和機器學習等領域產生乘數效應。
“地平線歐洲”計劃是歐盟2021年開始實施的第九期科研框架計劃,為期7年,總投資額約為1000億歐元。分析認為,這是歐盟迄今為止“最雄心勃勃的研究和創新計劃”。與第八期相比,新一期計劃投入資金增加了25%,重點資助氣候變化、癌癥、海洋和其他水體、智慧城市、土壤和糧食等基礎研究領域。歐盟科研框架計劃始于1984年,以研究國際前沿和競爭性科技難點為主要內容,是歐盟成員國共同參與的中期重大科研計劃。
實施歐盟科研框架計劃等重大科研計劃的歐洲研究理事會成立于2007年,是歐盟基礎研究的主要資助機構之一。該機構不預先設定優先領域,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募集研究方案,為卓越項目提供長期經費資助。申請者不限國籍,只要在歐盟境內有依托單位或能夠到歐洲開展研究工作即可。
據歐洲研究理事會主席瑪麗亞·萊普汀介紹,該機構擁有“地平線歐洲”計劃超過160億歐元的預算,去年共收到全球4000多份啟動資助項目申請,由22名專家組成的科學委員會對申請項目進行兩輪評審之后,決定對其中397名青年科技人才給予資助。利琴斯就是其中一位。“有13位青年科技人才因歐盟的資金支持從美國轉到歐洲工作。”萊普汀表示。
據了解,歐洲研究理事會共設立4個核心資助項目,分別是啟動資助項目、強化資助項目、高級資助項目和協同資助項目。前兩個資助項目分別為處于職業生涯初期和中期的青年研究者而設立;高級資助項目為已經在某個領域展現出領導才能的研究人員設立;協同資助項目則主要用于促進小型研究團隊跨學科領域間合作,最高資助額度可達1500萬歐元。
“讓青年科研人才茁壯成長,鼓勵他們追求最具創新性的想法——這是我們對未來的最佳投資。”萊普汀說,“我們必須相信年輕人及其對重要前沿領域的洞察力。我們要通過資金支持以確保歐洲仍是一個科學高地。”歐洲研究理事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該機構資助的項目中,有80%都帶來了科學突破。
韓國——
由重點項目向相關領域拓展
本報記者 張 悅
韓國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共同實施方之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韓國開始核聚變技術研究,此后由政府和民間共同出資開發大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并于2007年建成。2020年,該裝置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20秒,創造了世界紀錄。
從2008年開始,韓國政府以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為中心,大力推進相關領域基礎研究。研究所吸納了來自不同國家的科研人員,每年獲得政府約2000億韓元(1元人民幣約合195韓元)經費,其中400億韓元用于KSTAR項目。
該研究所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KSTAR項目從建設到運營都需要強大的基礎研究作為支撐。通過這一項目,韓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積累了許多成果,其中一些已經產業化,讓韓國企業受益匪淺。例如,研究團隊開發出的曲面真空容器制作技術和鍍銀隔熱技術,可以為ITER供應真空容器和隔熱裝置等設備,相關生產企業獲得約2490億韓元的收入。
近年來,韓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逐年增加,并逐漸向全領域拓展,對于跨學科和融合研究課題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官方資料顯示,2022年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和教育部共編制2.55萬億韓元預算,用于基礎科學以及同基礎科學相融合的工、醫、農學等研究項目,預算規模較2017年增長約1倍。
在資助金額顯著增加的同時,資助政策也不斷完善。2017年以來,韓國政府不斷完善以研究者為中心的項目資助政策,擴大對自由課題的扶持力度。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頒布的“2022年度基礎研究事業實施計劃”顯示,針對個人研究課題的資助預算達到1.6萬億韓元,是針對團隊研究課題資助預算的4倍多。
韓國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對青年學者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基礎研究。數據顯示,2022年韓國政府對大學青年專職教員研究經費的投入增長11.2%,針對博士后研究員和非專職教員研究經費的投入增長達90%。政府對于初次申請課題的研究學者的資助力度也不斷加強,2022年獲資助人數為600人,預計明年將達到800人。在資助項目評價體系上,提出以研究人員的執行力和研究策劃的創意性、挑戰性為中心進行評價,以充分調動各方面開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
以色列——
系統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本報記者 沈小曉
魏茨曼科學研究院是以色列著名的多學科基礎科學研究機構。埃勒達德·察霍爾教授是這里的研究員,他在實驗中觀察到細胞在數小時內形成較大肌肉纖維的現象,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成肌細胞的融合擴張現象可能與肌肉再生有關。
這一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發育細胞》發表后,其應用價值受到廣泛關注。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技術轉移公司耶達研發有限公司(簡稱耶達公司)表示,它可能有助于對肌肉生長領域開展進一步研究,并將技術專利授予了一家初創公司,在食品技術行業進行成果轉化研究。
耶達公司是以色列首個致力于學院科技轉移的公司,主要負責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成果開發和技術轉移。公司在生命科學、交叉學科方面優勢突出,年銷售額達100億美元以上,其收入用于反哺研究院以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和科學教育。
魏茨曼科學研究院與耶達公司的運作模式,是以色列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以色列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多家技術轉化機構和平臺,集中將先進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場,并形成一套成熟的轉化流程和運作模式。由耶達公司這樣的技術轉移機構篩選出具有較高轉化價值的科技成果,再經過技術評估、市場設計等流程,確保技術轉化的高成功率和高收益。技術轉移機構得到的資金收益,按一定比例分配給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保證科學家能夠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
在基礎研究成果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以色列領先的孵化器制度也提供了有力支持。以色列于1991年開始設立技術孵化器,為“具有創意或技術構想”的研究人員或企業家創造條件,提供資金、法律、市場開發等方面支持,幫助初創企業在初始階段組建團隊、開展商業策劃、尋找合作伙伴等。除政府機構給予資助外,經驗豐富的風險投資公司、跨國公司、私人公司等都廣泛參與到技術孵化器機制。數據顯示,在這一機制助力下,以色列累計培育超過1500家初創企業。
近日,以色列創新局啟動了一項新的孵化器計劃,在全國優選出5個孵化器,預計將支持約150家創新企業,總預算約為1.55億美元。以色列創新局董事長阿佩爾鮑姆表示,通過促進學術科研成果轉化,孵化器對創新企業的支持將為科技行業創造一個更加健康良好的生態系統。
以色列政府還陸續出臺一系列有關研發的法律法規,通過無償或有償支持企業的研發投入,推動創新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以增強該國經濟競爭力。以色列創新、科學和技術部部長奧里特·法爾卡什—哈科亨表示,以色列的科技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從長遠來看,政府將加大投資,進一步夯實科技領域發展基礎,實現創新和可持續增長。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0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