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對全球安全構成嚴重沖擊
日前,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11月理事會上,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問題第11次正式列入機構會議議程。中國常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李松大使在理事會專題討論中指出,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對全球和亞太地區安全構成嚴重沖擊,跨越核擴散門檻,給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和機構全面保障監督體系帶來嚴峻挑戰。
“這樣的合作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目的和宗旨相悖,是典型的雙重標準”,李松指出。俄羅斯、埃及、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伊朗、古巴等國代表表示,美英澳核潛艇合作涉及大量武器級核材料轉讓,存在嚴重核擴散風險。這一史無前例的行徑不能由三國和秘書處暗箱操作,須在機構成員國共同參與的前提下,通過政府間進程予以妥善處理。各方支持繼續在機構理事會和大會根據中方倡導的正式議題,進一步開展政府間討論。
2021年9月15日,美國、英國與澳大利亞三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建立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進一步加深三國在戰略安全與國防領域的合作,其中包括澳將借助美英力量擁有至少8艘核潛艇。消息一出,舉世嘩然。國際輿論指出,美英澳核潛艇合作開啟了核武器國家向無核武器國家轉讓武器級核材料的危險先例,是赤裸裸的核擴散行徑。
首先,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嚴重違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目的和宗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普遍性和約束力的核不擴散條約,是當前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基石。NPT第一條和第二條明確規定了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國家的核不擴散責任和義務,是條約的核心內容。根據NPT,以任何方式協助無核武器國家制造核武器,例如將核武器拆分成零部件,或直接向無核武器國家轉讓足夠數量的、能夠被用來制造核武器的核材料,都屬于核武器擴散行為,嚴重違背NPT的目的和宗旨。美英澳在核潛艇合作細節方面遮遮掩掩,迄今未向國際社會公布未來核潛艇反應堆中將使用何種核材料以及核材料如何轉讓等核心問題。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軍備控制與不擴散項目主任塔里克·拉烏夫估計,澳未來8艘核潛艇總共需要1.6噸至2噸武器級高濃鈾,而制造1枚核武器需要25千克武器級高濃鈾,美英擬向澳轉讓的武器級核材料可用來制造多達64枚到80枚核武器。美國和英國作為NPT簽約國,明目張膽地向無核武器國家輸出成噸的武器級核材料,是赤裸裸的核擴散行徑。
其次,美英澳核潛艇合作直接違反《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國際原子能機構(以下簡稱機構)是負責和平利用原子能活動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經過多年努力,《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以下簡稱《規約》)于1956年在聯合國大會通過并開放簽署,1957年生效。作為機構的基本文件,《規約》是機構建立和運行的法律基礎,也是機構制定和執行保障監督措施的法律依據。《規約》第二條規定了機構的目標,即“機構應謀求加速和擴大原子能對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榮的貢獻。機構應盡其所能,確保由其本身、或經其請求、或在其監督或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致用于推進任何軍事目的”。美英擬向澳轉讓的武器級核材料與核潛艇設備、反應堆等物項以及相關技術援助,都構成明顯的“軍事目的”。美英澳三國不僅是機構的成員國,還曾是《規約》草案談判的主導國,如今卻出爾反爾,將一己私利凌駕于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之上,嚴重沖擊《規約》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對國際核不擴散體系造成深遠消極影響。
第三,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嚴重損害無核武器區條約。從20世紀50年代出現無核武器區概念至今,世界上已建立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南太平洋、東南亞、非洲、中亞等無核武器區。無核武器區作為區域性核不擴散機制是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不僅禁止核武器,還禁止用于和平目的的核爆炸裝置,以及決不允許向海洋里傾倒核廢料及其他放射性物質,對核活動的限制非常堅決徹底,體現了南太平洋島國和人民的共同訴求。而美英澳核潛艇合作使澳獲得成噸的武器級高濃鈾,使南太平洋地區再次籠罩在核擴散的陰霾之下,嚴重損害《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精神。《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禁止發展、制造或獲取、擁有或控制核武器;禁止放置核武器;禁止在條約區域之內或之外的任何地方試驗或使用核武器……未來澳核潛艇將涉及進入東南亞水域相關問題,引發各國高度關切,并對地區國家產生現實威脅,破壞東盟國家建立東南亞無核武器區的努力。
此外,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將構成其他惡劣影響,包括構成重大核安全風險、引發核潛艇軍備競賽,轉讓“戰斧”巡航導彈還將嚴重削弱當前國際導彈出口控制機制,對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產生深遠消極影響。正如澳大利亞前總理保羅·基廷所表示,澳美英核潛艇合作是澳政府百年來“最糟糕的決定”,這一決定不利于澳大利亞自身利益,也不利于地區安全。
美英澳建立所謂的三邊安全伙伴關系以推進核潛艇及其他尖端軍事技術合作是典型的冷戰思維,只會刺激軍備競賽,破壞國際核不擴散體系,損害地區和平穩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