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為平沙萬里注入綠色生機——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大會上的中國印象
新華社利雅得12月11日電 特稿|為平沙萬里注入綠色生機——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大會上的中國印象
新華社記者葛晨 陳琛 李若琳
每秒鐘,荒漠化會奪走地球上相當于4個足球場的土地。與荒漠化的斗爭,關乎人類家園和自身命運。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也是荒漠化治理成效最顯著的國家之一。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上,中國數十年來荒漠化防治的實踐與收獲、責任與擔當獲得廣泛贊譽,為全球攜手開展荒漠化防治行動注入力量和信心。
中國方案吸引世界目光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是高頻詞匯,中國館是熱門場所,前來中國館“取經”荒漠化治理經驗,探討交流合作的各國專家、嘉賓絡繹不絕。
《公約》秘書處副執行秘書安德麗婭·梅薩·穆里羅在中國館展覽“篳路藍縷——開啟大規模防沙治沙的先河”的展出照片前駐足參觀。看到中國基層努力治沙的畫面,穆里羅深受觸動。“卓越的領導、科學的政策、高效而堅決的執行、地方與民間共同努力、創新與傳統融合統一,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中國經驗。”她說。
作為除東道國沙特館外最大的國家館,中國館不僅展示了機械植苗、低成本治沙、光伏治沙等設備和技術,展出了土地退化大數據監測體系等科技系統,也呈現了寧夏、內蒙古等中國“三北”地區防沙治沙的成功模式。
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局局長瓦萊麗·希基說,全球南方國家的資金有限,需要將稀缺資源用作增長引擎,中國治沙模式對致力于解決荒漠化問題的國家而言是“希望的燈塔”,提供了通往成功的“路線圖”。
聯合國糧農組織土地與水資源司司長李利鋒說,中國開發了全面的土壤綜合信息系統,還為土地保護、防沙治沙制定相關法律,中國對土壤的監測和管理方法值得介紹到其他地區。
大會期間,《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行程繁忙,但他依然仔細參觀中國館,從“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技術、高效光伏設備,到植樹機器人、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再到智慧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故事,深入了解荒漠化治理中國方案的細節。蒂奧感慨,中國的荒漠化治理“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范例”。
“三北”精神激發信心決心
“三北”防護林工程,東西綿延4400多公里,覆蓋中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化“萬里風沙”為“綠色長城”,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此次大會期間,中國首次在境外以專題展覽形式,對荒漠化防治和“三北”攻堅戰進行系統性展示宣介。
看到“三北”工程取得的成就,毛里塔尼亞專家托拉德·梅多十分激動。梅多曾在中國留學學習商科,如今作為非洲“綠色長城”毛里塔尼亞國家署的傳播與國際合作部門主管,投身防沙治沙的國際合作事業,主要任務就是與中方對接非洲“綠色長城”在毛里塔尼亞的建設。
“荒漠化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問題,所以我真心感謝中國在這場與荒漠化的斗爭中幫助我們,給我們提供應對荒漠化的技術。”梅多說。
為抵御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南侵的威脅,包括毛里塔尼亞在內的11個撒哈拉以南國家攜手制定非洲“綠色長城”計劃,建設一條寬15公里、長度超過7000公里的森林防護帶。這項宏偉工程的靈感來自中國的“綠色長城”——“三北”工程。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與泛非“綠色長城”組織合作,在毛里塔尼亞建成“中非綠色技術公園”,展示中國治沙技術和方案。非洲“綠色長城”毛里塔尼亞國家署總干事西德納·艾哈邁德·埃利說:“我們從中國‘綠色長城’獲得了力量和信心。”
中國貢獻助推全球合作
今年是中國簽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30周年。
30年來,中國堅定支持聯合國防治荒漠化事業。中國積極履約、提前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還成功舉辦《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并取得豐碩成果。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三北”工程“全球500佳”獎章,《公約》秘書處兩次授予中國“防治荒漠化杰出貢獻獎”,稱贊“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
30年來,中國防治荒漠化國際合作行穩致遠。中國開拓“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蒙古國、中亞、非洲等地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連續九屆舉辦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還與同樣面臨荒漠化問題的中亞、非洲國家分享治沙技術和經驗,提供技能培訓,為全球南方共謀綠色發展注入動力。
中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等頂層設計和路徑,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公約》秘書處首席科學家巴倫·約瑟夫·奧爾評價說:“中國實際上采取了一種非常全面的方法來解決土地退化問題。”
防治荒漠化,任重而道遠,攜手同行才能共同應對。中國防治荒漠化方案和智慧,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借鑒,持續為推動荒漠化防治全球治理作出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