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魅力何在?
發起亞投行不僅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而且具有扶助發展的公益性。它不僅是具有利他性的公共產品,還是貸款方與借貸方合作獲益的共贏機制。無論是資金提供方還是項目建設方,都可以在亞投行的平臺上實現互利合作。正因如此,在亞投行創始成員國的行列里,人們不僅發現諸多歐洲發達經濟體,更能看到眾多的亞洲發展中經濟體。這就是東盟所有十個成員,無論大小和發展水平,都已全部加入亞投行的緣故。
[詳細]
資金、經營、執行力凸顯中國優勢
中國對外發展中至少有三個方面優勢:一是外匯儲備和資金的優勢。二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功經驗。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的強項:管理能力強;性價比高;國內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他國家沒有這樣的實踐可以借鑒。最后是中國擁有國家優勢。其中很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的決策和執行能力這種軟資源。美歐國家政府都不擁有這種能力。
[詳細]
境外媒體普遍認為, 各國爭相加入亞投行是中國國家影響力的最好體現。一個新興的、以人民幣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否能就此崛起,從而翻開國際金融體系的新一頁,正引得全球注目。
[詳細]
聚集歐亞資本投資亞洲基礎設施
雖然亞洲國家發展很快,而且都是儲蓄大國,但因為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不得不把大量儲蓄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等,無法把自己的資本用來促進自己的基礎設施發展。
[詳細]
歐洲國家不愿意錯過亞洲經濟發展的快車,不僅能獲得投資利潤上的收益,還能為歐洲企業爭得更多的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
[詳細]
紛紛“背棄”美國投奔亞投行
英國宣布參加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當天(3月12日),美國財政部長盧曾經向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打了30分鐘的越洋電話,指責其“背信棄義”。忍受了盧的喋喋不休后,奧斯本仍然發出了英國參加亞投行的聲音。
[詳細]
美國要求盟友不參加亞投行,給盟友們出了個難題。美國并沒有對盟友承擔保障它們經濟繁榮的義務,那些國家都要為保持自身繁榮而自謀出路。
[詳細]
TPP談判恐成美“爛尾工程”
奧巴馬一直不太擅長處理與國會關系,總統和黨內領袖們動輒發號施令的做法早已在國會“民怨沸騰”。 TPP危及了另外一些人的利益,主要是產業一線的藍白領們。TAA國會投票受阻表明,就TPP計劃的“價值”問題,美國國內各階層和利益群體仍存在巨大的認知分歧。
[詳細]
在亞投行上從阻撓到態度軟化,再到愿意合作,美國經歷了一系列心理波折,反映出美國的復雜心態,但美國早加入收益要遠高于不加入和晚加入。
[詳細]
日本或用千億“打壓”無用
安倍政府以近乎偏執的狂熱與中國競爭,制造出日本有能力阻撓中國崛起的幻象,這將對日本形成持久的資源和心理消耗。但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中國及亞投行不會被日本的競爭逼上“獨木橋”,這首先是因為亞洲需要的基礎建設資金是萬億美元規模的天文數字,日本即使想用那1000億處處與中國或亞投行“狹路相逢”,也做不到。
[詳細]
日本始終擔心其主導的亞開行被亞投行架空,這個心結料一時難以解開,已申請加入亞投行的美國其它盟友則并不存在這個問題。
[詳細]
開啟南北合作新篇章
亞投行是首次由發展中國家發起、發達國家參與的全球性多邊金融機構,這是一種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新型南北合作形式,對世界銀行、亞行是一個補充,而不是替代。亞投行不以減貧為主要目標,而是致力于投資準商業性的基礎設施,實現亞洲地區的互聯互通。
[詳細]
亞投行或許會成為撬動二戰后美國一家獨大的國際金融治理結構的“杠桿”。
[詳細]
中國給各國提供了機遇
針對亞投行的前景與發展潛力,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的多位專家發表了各自的獨特見解。但有一點獲得了他們的一致同意:亞投行的建立,無論對于發達國家還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是機遇,更是一個時代的來臨。在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方面,中國將與其他成員國一道致力于決策透明,確保投資項目滿足共同制定的統一標準,同時與其他成員國一道探索更為高效的決策機制。
[詳細]
議事公開透明 致力打造開放包容民主新秩序
亞投行不會取代現有的亞開行,而是與亞開行、世行等多邊金融機構美美與共、錦上添花,互補共進、協調發展,推動構建亞洲金融合作體系,探討搭建亞洲金融機制平臺,加快亞洲互聯互通,促進亞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各方互利共贏。這就像中國傳統的端午節龍舟賽那樣,大家合力劃槳、步調一致,才能使船又快又穩,贏得勝利,笑到最后。
[詳細]
中國致力于打造一個開放、包容且民主的全球秩序,這通過亞投行倡議就可見一斑。全球治理與全球發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贏。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