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務實但不失原則性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施曉慧
三大博弈構成今年俄美關系的特點。其一,大選年的意識形態博弈。俄大選期間,美國以“民主”的名義,通過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資助的非政府組織,在俄國內公開支持“反普京”抗議活動,普京嚴詞譴責美國干涉內政。隨后,俄決定停止該總署在俄活動。 美國大選期間,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公開使用冷戰語言,指責俄是美頭號地緣政治敵人。其二,美國反導系統在歐洲的部署直逼俄邊境,俄堅決要求美國提供不針對俄羅斯的法律保證,遭美拒絕。普京12月20日在大型記者會上明確指出,歐洲導彈防御系統有可能令俄羅斯的導彈核潛力歸零。這將嚴重破壞世界上的戰略平衡。如果無法同北約伙伴談妥,俄政府將不得不進行反擊。其三,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美分歧巨大。俄明確反對美國將自己的政治體系強加給其他國家,認為這是現代國際政治的原則性問題。但是,普京在今年7月指出,“鑒于俄羅斯與美國世界最大擁核國的地位,許多全球性與地區性問題取決于我們兩個國家”。他說,在洛斯卡沃斯二十國集團峰會上,俄美兩國希望“在最近幾年取得積極進展的基礎上,建立富有建設性、預見性和互利雙贏的合作模式。”
基于地緣政治和外交利益,歐盟一直是俄外交政策優先方向。歐盟在俄羅斯的對外貿易額中占48.8%,俄大部分石油天然氣運往歐盟,也是歐盟工業產品和先進技術的重要市場。普京今年5月就職后的第一批出訪國家中,就有德法兩個歐盟大國。俄從法國購買4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但歐盟深陷歐債危機,經濟持續不景氣,不可能不觸及俄羅斯利益。莫斯科卡內基研究中心主任特列寧認為,俄轉向亞太,部分原因同歐債危機相關。俄羅斯認為,歐元地位的飄忽不定不得不讓人深思,歐洲正在失去經濟領袖的地位,隨之而來的將是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力量重新分配。
關于俄中關系,普京今年競選期間即表示,俄羅斯“經濟之帆”應該乘上“中國風”。12月20日,普京在大型記者會上說,中俄兩國關系正處于前所未有的信任和合作水平。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盧賈寧認為,俄中積極在金磚國家、上合組織以及聯合國安理會等國際平臺對美國的圖謀和價值觀予以批評、指責和駁斥。俄羅斯是唯一一個同中國沒有嚴重政治分歧的大國。北京深知、同時也非常珍惜這一點,而且將來還有可能更加積極地“吸引”俄羅斯參與合作。類似的“參與”以及被賦予的角色,總體來說對俄羅斯是有益的,因為它由此獲得的地緣政治“紅利”可以部分彌補俄羅斯經濟上的落后,況且單槍匹馬抗衡“美國世界”絕非易事。
盧賈寧說,在宏觀經濟計劃中,俄羅斯已經對吸引中國這個強大鄰國進入自己的“經濟空間”,尤其是西伯利亞和遠東,顯示出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