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畫里為養父持燈的小孩,并不知道日后他將遭遇擔當傳世什么,而畫者必定沉著于胸。《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來自法國5個國立館,8幅油畫是我觀展以來所看到在布展上少而精的典范。多就好?歷史的進程讓我們經歷制造與復制,恨不得GDP節節翻高;我們信過奮戰某某天工程,打造某某城市,滿街甩賣的衣物,有多少本書多少顆字的作家。
中國字海涵意義的一字之差之精細,我們曾經集體疏忽。
好在,我們不回避探索中付出的代價,有了足夠的勇氣自審和反思創造與制造,構建與打造,質量與數量的辯證關系。
在國家博物館的這個展廳里我平聲靜氣地觀看后,突然腦海里塞滿了許多想法似的,是什么呢?于是在展廳里反復走走停停,直到自我意識到可能會被人懷疑才悻悻離開。離開前又還捏詞計數地盯著習主席寫的賀詞里“10幅作品”幾個字不放,國博君不會吞了兩幅吧?心頭沒想的過又再次去數了一次畫作,確信只有8幅畫便覺得法國狡猾狡猾的。
看看能否試著說清楚一點點那天在展廳里腦髓跑偏地想了些什么吧。各種文化層次的旅行者來到一座城市,他們到來的一刻無疑已經成為一座城市獲得的免費宣傳促銷者。中國人太多了,曉得巴黎盧浮宮比較普遍了,跑到巴黎去大多都要去那兒逛逛。法國覺得還不夠有面子,為他們豐厚精美的文化藝術搭的T臺還不夠,逛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的中國人還不夠多,這次去兩幅蓬皮杜的,中國知道火車站改成的奧賽博物館的人有點少吧,去兩幅奧賽的,下次巴黎這館的人就多了,5個國立館都趁展出一幅名畫的同時展出自己,欣賞提示寫的精短明白,可謂一幅畫一段歷史一個畫家一份藝術家底,還得讓人們讀著不累。看畫的人多,一幅畫前站上幾個不走開的人怎么辦?讓畫作與畫家畫作的文字介紹在同展室但不同壁面,有效疏散畫前人群又不動聲色地顧及每個觀者的觀畫質量,如果嫌看畫欣賞還不夠,隔墻還可慢慢觀看相關電視片。這一點布展細節的手法老道而風度,不僅深諳觀者心理更是對畫作和觀者的充分尊重。也讓這個展出想達到的美學傳遞大大超出他的展名:名館·名家·名作。
很久以前,讀過一篇博客文章《讀城要讀博物館》,如是,讀國要讀博物館的說法該也不過分,如是“日常生活的點滴寫照與‘民族史’的榮耀場景施以同等的濃墨重彩……”(法國·弗朗索瓦.奧斯德)如是“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中國·習近平)。亦如布展方通過畫作的精選組合試圖給予中國觀眾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藝術流派誕生節點與跟進直至煥發異彩的發展提綱。當然,修行靠我們,靠互鑒中自覺讀懂我們,靠我們打開自己古老深邃的七千年立秋之音,送上世界文化藝術的T臺,榮耀于世界讀懂我們。
我去觀此展的那天人很多,絕大部分是中青年,出得館來,至少我沒聽見身邊有人埋怨化錢只看了8幅畫作的。那天,我與一群陌生的年輕人、中年人坐在大廳的石階,安靜地看著閉館前大廳里光影投注給流動的人們,亦如剛才畫展的信息傳遞顯得那么有序有質,“光線是中國繪畫藝術中的重要元素,法國繪畫對此也做了大量探索……”(法國·弗朗索瓦.奧斯德)。在幾千年壯闊豐厚的歷史文化藝術實物前眼光流盼,我顯得只像一位被光線有意花白了青絲的老者,從博物館里得到智慧的辯證與衍生,在追尋靜水流深的宏大歷史文化證據與敘事的那一刻格外純粹,心平氣和地融入一縷縷自然深入的光線。
注:第二章《交融》為《榮耀于世界讀懂我們》節選。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