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庫曼斯坦留學生:我是中國中亞友好的見證者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鄧潔、劉寧、張文捷、彭昱凱)“你們是中國中亞關系的見證者、受益者,更是建設者和傳播者。希望你們積極投身中國同中亞國家友好事業,弘揚絲路精神,講好中國故事、中亞故事,當好友誼使者和合作橋梁……”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中亞留學生回信的消息讓中亞留學生開心不已!
“太高興了!”得知這一消息,土庫曼斯坦留學生若賀曼難掩心中的激動,“我們給習近平主席寫信的時候心里雖有所期待,但是沒想到真的收到了習主席的回信。”
若賀曼說,自己來中國留學得益于中土聯合招生項目。正如習主席回信中所言,“我本人就是中國與中亞友好關系的受益者。”
一直以來,中油國際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公司與土庫曼斯坦保持著良好的油氣合作。為履行社會責任,2009年起,中油國際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公司與中國石油大學推出合作項目,在土庫曼斯坦選拔優秀高中畢業生到中國石油大學留學,希望幫助該國培養出一批懂技術、精通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且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學校每年派專人去土庫曼斯坦開展招生工作,選拔當地優質生源。其中不乏全國數學、物理、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獲獎者。
2010年,通過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英語等學科的筆試、口試,有15名土庫曼斯坦高中畢業生被選拔到中國留學,若賀曼就是其中之一。
來中國之前,若賀曼不懂漢語, “只聽說過孔子、成龍,還有長城、兵馬俑、中國茶”。到中國之后,他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開始不斷鉆研。
漢語預科、化學工程與工藝本科、企業管理碩士……一路走來,若賀曼在中國已經生活13年了,他也從16歲的少年變成新生眼中的“過來人”。
因為中文過硬且熟悉學校管理體系,若賀曼還承擔了部分學生管理工作。走在校園里,不時有熟人和他打招呼。“這里的留學生基本都認識我。”
然而很難想象,13年前初到中國時, 若賀曼還有些“社恐”。“小時候我很內向,不像現在這么開朗,適應一個陌生的環境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困難。”
在老師同學的關心幫助下,若賀曼開始學會自我調整,逐漸融入新的環境。
若賀曼很熱心學生工作大概也源于此,他說:“因為我很清楚自己剛到一個陌生環境會遇到哪些困難,所以也希望別人通過我的幫助,能避免我曾經遭遇過的難處。”
提起中國菜,若賀曼贊不絕口。“中國的美食太多了,口味多樣。”在中國生活這么多年,他的口味變得無辣不歡。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生活、學習的節奏。若賀曼暫時回到祖國,但內心卻一直惦記著學校。當他看到同學們在微信朋友圈不時分享北京的動態時,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次,他在一家超市發現了中國方便面,隨即在微信上拍照分享:“離開中國兩年多了,突然發現了這種方便面。肯定要買,肯定要吃,想念中國。”
今年,若賀曼終于回到了熟悉的校園。臨近畢業,他開始著手畢業博士論文答辯。他的博士專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選擇不免讓身邊很多人感到意外,認為他的專業跨度很大。
而在若賀曼看來,馬克思主義涵蓋的知識體系非常龐大。他解釋道:“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很多問題在當今社會也是現實和有效的。中國的發展速度之快有目共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值得研究和借鑒,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習,可以了解中國的發展路徑。其他國家未必要復制,但是至少可以將中國模式作為一個案例。”
土庫曼斯坦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中國的商品經由這里源源不斷運往歐洲。而今,“一帶一路”倡議,讓若賀曼感受到了它為兩國人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這些年中國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額不斷提升,很多土庫曼斯坦物流公司都希望和中國做生意。小到手機、電腦、電器,大到工廠煉油設備,我們周邊的很多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他說。
在中國生活了13年,若賀曼走過很多地方,其中西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秦始皇兵馬俑很神奇,因為每個兵馬俑的面部表情都不相同。”但是要問哪個地方是他最喜歡的,他卻很難回答。因為在他眼中,中國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今年夏天,若賀曼即將迎來自己的畢業季。當人民網記者問道,北京的校園對于他意味著什么時?他沉默了片晌。“我在這里度過了13年時光,對中石大的感情太深了。雖然還沒有離開,但心中的想念已經開始蔓延。”
若賀曼說,無論今后身在何處,“習主席的回信,都將會成為我在中國留學歲月中最難忘的經歷,也將是最珍貴的回憶。”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奮斗,為中國與中亞的合作貢獻一份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